|
彷徨的企业信息系统(by 曹伟)本文关键字: 理论探讨 摘要:企业对信息系统的需求是随着企业的自身发展需要而确定的,不并仅仅是咨询公司的简单建议和软件开发公司的极力鼓励,企业如何把握自身需求是建一个良好信息系统的关键。 彷徨的企业信息系统 曹伟 一.导言 目前,处处充满着对企业信息化实施失败的声音,使得企业在信息化实施时感到了迷茫:“真的不行吗?”国内的ERP厂商不能为客户定制符合用户需要的软件系统,要么庞杂,买青菜时还需搭上萝卜;要么太差,不是死机就是功能无法满足;要么,…。国外的ERP厂商不容易本土化,操作上、概念上有差异。林林总总的原因,害得企业的决策者们抓头挠腮,信息系统是上还是不上,困惑! 作为ERP供应商,也被如此的事情吓坏了,项目很难验收,客户的需求很难完全满足,客户的水平很难在ERP实施那么短的阶段内提高,售后工作量很大…,ERP厂商也在着急,这些有上ERP能力的客户为什么不能“善待”系统?而搞得系统焦头烂额,困惑! 困惑的原因真的是因为他们害怕信息系统实施失败吗? 二.剖析“彷徨” 对于企业来说,如何加快资金流的运转是最终的关键,如将企业的资金流提高一天,这个数字对于如长虹等这样的公司将有多大效应,这个数字不需要计算,公司的决策层人士也能估算出来。据我实施的企业信息系统的情况来看,一般销售型企业实施信息系统以后,如果运转正常的话,资金流的周期将缩短10%-30%,假如月销售额为1亿的公司,其原先的资金周转周期为30天,实施系统后,最好的效果资金运转的周期将达到21天,那么年利润的增长率将提高15%-40%。 这就是为什么企业的决策者们对信息系统情有独钟,同时信息系统的优点还有减员增效、便于管理等,这更使得企业的领导者们愿意对信息系统进行一试。但上述已经描述了国内外对于实施信息系统失败的声音,由于声音很大,使得企业家们对信息系统仍保留有余悸。 信息系统一旦实施失败,轻则损失实施系统的费用,重则企业被拖死。 那么针对这样问题企业如何选择信息系统呢? 我作为信息系统的软件提供商,但此时说话时身份其实已经是一个企业的信息系统的选择者了,站在这样一个角度,如何来选择适合企业的信息系统。 1.选择国外的软件:在国内一些大的制造型公司,可以选择国外的软件,一方面便于与国际的接轨(数据的协议上保持采用一致的协议,可采用EDI),另一方面在公司国际化的进程中容易协调各国分公司的工作。这样的公司目前还不能采用国内生产的软件,因为国内的软件在开发层次上还没有达到国际化水平。即使一些软件企业在广告上标榜自己什么样的软件都可以做,有些时候我还这样说,但这是市场的做法,不是真正的软件开发商的实力。 2.选择国内较大软件公司的软件:在国内比较大的ERP、MRPII等软件开发商,都是原先从财务软件过来的,含有中国特色。国内的软件公司的软件并不太稳定、可靠性不好、鲁棒性也较差,但选择国内软件公司的好处在于他可以及时解决发现的问题,也能较好的定制一些符合企业特有的业务的系统模块,也能提供一些较好的企业解决方案,但实施起来可能较为吃力。 3.选择国内中等及以下的软件公司的软件:在国内有很多中小型的软件公司,这些公司开发实力较差,技术含金量小,团队基础差,没有能力完成较大的项目,对于小型企业或大中型企业的单独的业务模块可以选择这些软件开发商,因为这些软件开发商的成本低、维护相对大型软件公司更贴近用户,但期限不长,不能稳固。 分析各个等第的软件间的差别,其实,落实到一个企业还是比较麻烦的,企业可能会考虑企业自身的问题,比如目前的财务、规划与策略、领导意识等;同时还有一些影响因素,如其他公司的选型与实施结果、软件开发商的跟进、价格让步等,这些都是企业选择信息系统时所面临的问题。但有一点,在一个企业的角度,以上的三类软件的利弊不在于企业本身,而在于软件供应商能否提供一个良好的符合企业的解决方案、成功的实施过程和完善的售后服务。 我在这里所说的“彷徨”的需求,指两个方面,一是需求什么的样的系统,二是系统解决什么样的需求。无论彷徨于需求的什么部分,都会产生一些不积极的因素,而这些不积极的因素将自始至终影响企业对系统的态度。 在上面我们描述了一个企业对信息的“彷徨”来自三个阶段:方案、实施和售后。我们针对这三个阶段来描述如何解决企业的“彷徨”。 方案阶段:企业在选型时,在可行性分析上必须依据一个良好的需求方案,这个方案按照常理应该是咨询公司提供,或者由企业自身提供,但在现实的情况下,往往是软件开发商来提供,软件开发如何在没有接触企业的情况下为企业提供一套符合企业的解决方案,于是,业界出现这样的现象:“软件开发商根据以往的经验,提供一套软件开发商自己认为是符合企业的解决方案(有些公司提供系统的DEMO),然后由企业针对该方案提出修改意见,针对企业的意见或建议,由软件开发商再做一个解决方案,可能还需要再次修改…,最后,将无须大做修改的方案当作企业需求”。在外界看来似乎荒唐,却为现实,但是目前却为解决信息系统需求问题的较好方式。 对于预备实施信息系统的企业,有必要设专人来理清自己的需求,并将自己的理清需求整理为文档,待咨询公司或软件开发商来时将自身需求交于软件开发商,此时,软件开发商应根据企业的需求提供一套解决方案。 实施阶段:软件开发商根据企业提供的需求,设计出可行性的解决方案,这方案被客户认可后,按照该方案的框架进行设计,编写设计文档,规范即将开发或实施的系统。同时也根据企业的人员和实施商讨的最终结果进行变更,但需要项目的负责人员有效控制时间、进度和实施的范围。但是大多数软件企业在实施系统时并不是如此的:“软件实施人员为了能满足客户的需要,有些时候还有其他的条件的辖制,实施者将无范围地变更原先设计的方案,导致项目超期或超出范围,由于系统的约束条件不存在,项目将变成一个无期限的修补”。人们总在理想美好的东西,但这些美好东西的实质是严格条件下的产物。 对于正在实施的系统的企业,有必要设专人参与系统实施,规定阶段性业务需求范围,减少因变更带来的灾难,同时加强沟通和双方间的相互约束。实施系统的企业也必须认识到,实施是双方的,而不是把东西一丢,其他的全是别人的事。 服务阶段:服务阶段应该是目前解决最好的阶段,前两个阶段若顺利实施,系统将会是较完善的,但也不排除那些搞焦头烂额项目,维护阶段几乎会整天有事,但我认为,这些项目还不到维护阶段,因为这个项目还没有可维护性。可能维护阶段最能看出一个项目在实施过程中考虑问题的深浅。我曾戏说:“我认为软件设计、开发和测试人员,应做一段时间的维护工作”。 三.分阶段实施 在文章的开头我提出了两种实施信息系统的方案,其一是公司来个“大跃进”,上个大系统,所有的业务都将囊括在内,看起来似乎一步到位,解决所有的问题,但是,问题总是产生在“所有的业务”是哪些业务? 就国内目前的企业信息化的程度和员工使用计算机的水平,所有的业务都囊括在内并非是件好事,一个好系统的自然需要的好维护人员,也需要条件较好的员工来操作,而这些正是国内企业中需要依靠企业信息化来推动的。 从我了解的企业信息系统实施来看,一般成功的实施(系统提高企业利润)都是阶段地实施企业信息系统。什么是阶段实施,即企业根据需求,分析什么样的业务在企业中采用信息系统来实施最有利可图,那么在分析与之相关的业务的接口。在实施针对这个业务模块系统时,需要兼顾其他的业务接口。 分析一个销售型公司,假如,进货业务模块需要进行标准化管理,那么可以先让软件开发商来做进货模块(进销存一般为一体化,在这里仅仅是举例)。那么,进货模块和仓库、销售的接口需要保留,有待今后升级系统。 什么样的企业在信息化的进程中采用阶段实施的模式?一,没有达到资金无法使用的地步;二,企业在高速地发展中;三,存在部分部门人员能力相对较弱。 企业中所有的业务都是衔接的,不可能相互脱离,如果实施了部分的业务模块,而其他的业务没有实施,其关联性将下降,这也应是企业实施前应该考虑的问题,但是若所有的业务全部信息化,那么成本会显著增加,可能耗用的成本大于其中的收益(包含长期的预收益),那么系统仅是累赘。若考虑实施一些需要的模块,将主要的、与企业的发展息息相关的业务信息化,即使存在业务间不太衔接的问题,也可采用人工处理的方式来解决,这样操作的优点在于凡是实施信息化的模块都是可控的,但是人工的操作比完全信息化要繁杂一点,但给企业带来的效果是一样的。 阶段性实施企业信息系统将给企业的资金带来宽松的环境,实施周期短,容易控制,但需要注意各个业务模块间的接口,并为系统升级或扩容留适当的空间。我在实施企业信息化的同时以用户的立场和用户说明,什么的业务一定采用信息化,什么的业务不必采用,什么样的业务根本就无须采用(我们的老板反对如此做法,因为我们的利润就下降,但对我们实施过程的可控制性增加,对软件开发商来说也是有百益而无一害的),那么用户会很配合我实施信息系统,业务信息化的需求也比较明朗。 阶段性实施的目的,就是将企业的需求阶段化、明朗化,让企业在过程中感受到信息系统实施的实质,同时也可控制企业对业务进行重组的范围,保证企业信息系统的实施的正常化,实现企业实施系统目的。 四.总结 企业信息系统实施对于企业的发展是一个关键,对于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决定性的意义,然后,成功实施企业的信息系统的前提就是认清企业自身的需要、企业自身的状况和提供信息系统厂商的情况,而这些情况就是企业在实施信息化之前的必须解决的问题。实施信息系统不是跟随潮流、跟随感觉,而是根据企业的切实利益。 本文由作者向AMT提供 责编:曹伟 微信扫一扫实时了解行业动态 微信扫一扫分享本文给好友 |
最新专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