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过后见彩虹--也谈对信息技术的信念(王茁)

  作者:王茁
2002/5/30 12:39:19
本文关键字: 理论探讨

摘要:虽然目前世人对信息技术的信念发生动摇,笔者坚信以计算力量、互联网和超越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必将给世界经济(包括即将加入世贸组织的中国经济)带来根本性的革命。

风雨过后见彩虹
----也谈对信息技术的信念

王 茁

今年六月份的美国《商业周刊》公布了2001年最新统计的全球1000大市值公司,由于1年来科技股股价大跌,去年名列前10名的6家高科技公司,有5家退出。排名变化最大的是去年分别排在第2、3位的Intel和Cisco下降至13和19位(Intel去年市值高达4160亿美元,目前只剩1810亿美元),美国信息技术产业的“低迷”状况由此可见一斑 。 欧洲和日本的信息技术企业 也未 能 幸免于 难,Nokia、Vodafone和NTT DoCoMo 都从前十位中退出。这些巨型信息技术企业的纷纷落马,加上各种曾经红极一时的互联网企业新星的瞬间陨落,导致了美国乃至全世界的信息技术行业哀歌四起。有人惊呼:“信息技术完蛋了!”“互联网死了!”“新经济不复存在了(或根本就没有存在过)!”

其实,这种带着“世界末日”心态的极度悲观主义和当初鼓吹“极乐世界”已经到来的狂热主义一样不成熟,一样站不住脚,一样无法接受。就在有人报怨暗夜难捱的时候,计算力量、互联网和连接一切有形世界和一切电子世界的”超越网“(指笔者所在的Gartner公司在去年提出的”Supranet”)还在“静悄悄地”前行。计算力量的进步已经超乎人的想象,自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每一片微处理器芯片上的晶体管的数量几乎每18到24个月就翻一番,导致了计算能力的大幅度增长和成本的大幅度下降。“每18个月翻一番相当于每5年增长20倍,每10年增长100倍,”这一摩尔定律并未随其建立者哥登摩尔于今年份从Intel退休而一起“退休”。计算力量带给经济和企业的第一个显著成果就是大型数据库的建立和应用,这一超强处理能力为信息经济的发展奠定了至关重要的基础。数 据 库帮助企业记忆并跟踪与顾客进行的大量、复杂的交易,为理想的一对一的定制化和个人化的营销创造了必 要的条 件。数据库也是企业资源计划、供应链管理和客户关系管理 的基础和核心。随著一切商业都将成为信息商业,我们有理由相信比特的重要性将会超过原子数据库的重要性将会超过实物仓库。

而最近几年互联网的增长速度更是惊人,丝毫没有减缓的迹象。互联网用户的增加和普及速度超 过了以往任何一种媒介,包括报纸、杂志、电台和电视。 根据NUA互联网调查,在过去几年里,互联网接入在世界上的所有地区都取得了显著的增长。从1999年3月的1亿7千100万用户增长到2000年3月的3亿400万用户,增长率为78%。NUA预测到2005年全球互联网用户将达到10亿户(目前大概有4亿户左右)。中国的互联网用户从1994年的2100户急剧增长到2000年年中的1700万户和今年年中的2400万(尽管有人对CNNIC的这一数据提出疑义,但是没有人否认中国互联网用户呈几何级数增长的事实和趋势)。全世界上网的人所能接触到的信息数量也增长迅速。例如,最近INKTOMI和NEC研究机构的一项调查表明在2000年1月,万维网已有10亿多页面,而在1997年10月只有1亿。到2000年底,这一数字已达到16到18亿。计算机网络和互联网(计算机网络的网络)的出现和发展已经给信息经济火箭带来了加速度,电子商务(E-Commerce)正在席卷一切商务。尽管企业对消费者(B2C) 和企业间的电子商务的发展都面临着这样那样的困难(使许多大胆的预测者大跌眼镜),但是利用互联网进行电子化采购、电子化销售、供应链管理和客户关系管理的大趋势是不会逆转也不可逆转的。互联网既是新经济的果,又是新经济的因。互联网从部分上讲是形成经济体验的新纪元的强有力的技术和经济变革的产物,可是互联网和相关的网络技术也正在日益成为新经济的媒介。互联 网在信息经济的火车头----美国已成为信息、传播、商业、教育和娱乐不可或缺的平台。我们仍有理由然坚信互联网在激励企业家精神和推动传统企业转型所能发挥的巨大威力。

移动、无线的数据通讯基础设施的出现正在把互联网的发展推向一个新阶段:一个可称之为“超越网”的新世界,其中各种网络,包括有线和无线的电话网,数据网,卫星网,电视网(有线和广播)和电台网,都能相互连接起来。能将“电子世界”(如计算机、电话、电视和摄像机等电子设备)和“有形世界”(包括纸张、人员、建筑和车辆在内的有形世界)连接在一起的这个“超越网”为移动型商务(Mobile Commerce, 简称M-Commerce)和合作型商务(CCollaborative Commerce, 简称C-Commerce)提供一个无界限和非摩擦的更加广阔的平台。我们有理由相信“超越网“将有力地推动计算力量在全球的普及,让领先一步的企业获得前所未有的解放,更加有效地增加收入来源,降低各种成本,创造市场价值。(如果你想更多地了解‘’超越网“,请记下下列网址:http://media.ccidnet.com/media/ciw/989/a1401.htm)

美国数字化经济的蓬勃生命力是建立在信息技术行业,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基础上的。过去十年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信息技术行业成为经济快速持续增长的强有力因素,成为遏制通货膨胀的主要力量,成为层出不穷的技术创新的焦点。作为美国经济健康状况的最重要的指数之一劳动生产率,从1973到1995年之间的缓慢的平均1.4%上升到从1995到2000的2.8%,增长了2倍(见图一)。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价格的下跌直接和间接的降低了美国经济的通货膨胀。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信息技术产品的下降的速度加快了,从1994年的1%到1995年的5%到1996,1997,1998年的8%。电脑和半导体行业的价格的下跌最严重,1995年到1998年年均分别下降了24%和29%。在同一时期,信息技术行业的低价格平均直接降低美国通货膨胀一年0.5%,从2.3%下降到1.8%。1995年到2000年期间美国公司平均每年花在信息技术上的钱是3650亿美元,比1990到1994年这段时间多出大约70%。信息技术行业占美国整个产出的10%不到,但是从1995到1999年,由于信息急速行业的超常增长和价格下跌,信息技术行业的增长占了美国整个经济增长的30%;同时,由于利用信息技术所获得的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也占美国整个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的30%以上。信息技术虽然占整个经济的比例和整个资本量的比例很小,但却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信息技术不仅从宏观经济层面,而且从企业个体层面大大的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对此,去年六月美国商业部出版的题为“数字经济2000”的报告有详尽的论述(http://www.esa.doc.gov/de2k.htm)。

图一 信息技术的重要性

资料来源:美国劳工统计局,Gartner公司
资料说明:随着高科技行业迅速扩展,各行各业开始享受其技术投资的好处,美国信息技术
花费在过去几年引发了劳动生产率的稳定增长。

最近几年中国的信息技术产业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今年四月国家信息中心的官员说信息技术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将由目前的4.5%增加2005年的7%。还有数据显示,到2000年底信息技术已占中国总出口量的15%,这对依靠出口促进增长的中国经济具有突出的意义。更可喜的是,中国将在第十个五年计划中向信息技术行业投入500亿美元的资金。信息技术对于国家和企业参与并赢得全球经济竞争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中国企业必须充分认识自身在信息技术方面与世界上先进企业之间的巨大差距,始终坚定对信息技术的信念,加大对信息技术的投入。如果说企业之间的竞争是战争的话,那么发展信息技术就相当于必要的军备竞赛。在这方面,中国的企业不仅应该而且必须成为“主战派”!

虽然目前世人对信息技术的信念发生动摇,笔者坚信以计算力量、互联网和超越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必将给世界经济(包括即将加入世贸组织的中国经济)带来根本性的革命。大型信息技术企业的不景气(导致裁员狂潮)和互联网公司的垮台(造成许多网络精英的失业)只是短暂、必要的步伐调整和心态纠正。就象跌倒的孩子总会爬起,感冒的日子总会过去,黑暗的夜晚总会结束,信息技术发展的风雨过后总会见到美丽的彩虹。

作者简介:

王茁,现在美国信息技术研究与咨询企业Gartner公司任咨询师。1991年7月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同年同月起进入上海家化有限公司任品牌经理和品牌管理部经理多年;1997年8月赴美国圣约翰大学攻读工商企业管理硕士学位并于2000年1月毕业;同年同月起进入Gartner公司任咨询师至今。电子信箱:wzhuo@hotmail.com

本文由作者向AMT提供

责编:王茁
vsharing微信扫一扫实时了解行业动态
portalart微信扫一扫分享本文给好友

王茁 专栏

rss订阅
市场与商务战略专家, 目前在上海家化联合股份有限公司担任主管战略规划、市场营销和信息系统的副总经理职务。曾任上海家化品牌经理及品牌管理部经理、美国GARTNER公司咨询师和美国MDY高级技术公司市场主管。既有包装消费品行业的经验又有信息技术行业的经验,既有客户方面的经验又有代理公司方面的经验,既有中国市场的经验又美国市场的经验。曾为IBM、惠普、康柏和微软等美国一流的信息技术企业提供CRM、SCM和E-BUSINESS等领域的市场营销战略咨询服务。曾在GARTNER公司网站和出版物上发表多篇研究报告;在《南风窗》上发表多篇论述信息技术与企业管理的专栏文章(其中“企业要长‘千里眼’--商务智能体系的建立”一文是中国有影响力的媒体上关于商务智能的开山之作);是《南风窗·新营销》杂志的特约撰稿人。1991 获上海复旦大学国际新闻学士学位,2000年获美国圣约翰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学位。
最新专题
成都行

成都行亮点 成都行程 智囊团 参观成员 合作媒体 活动咨询..

2015年中国制造业信息化峰会

大会聚焦 大会亮点 大会议程 重要嘉宾 成都行 赞助合作 ..

    畅享
    首页
    返回
    顶部
    ×
      信息化规划
      IT总包
      供应商选型
      IT监理
      开发维护外包
      评估维权
    客服电话
    400-698-9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