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怪屋到企业架构时代企业会因为市场环境变化,而不得不对自己进行“修缮”,甚至“重建”。在这个过程中,如果缺乏妥善的整体架构,谁也不能保证不会成为一个“温切斯特怪屋”。 从温切斯特怪屋谈起 在美国的西海岸加州圣何塞市,有一幢维多利亚风格的农庄建筑,被称为“温切斯特怪屋”。这座耗资550万美元(相当于现在1.65亿美元)的著名建筑造型典雅,外表十分漂亮。它的规模和设计在当时也是罕见的庞大:160多间房间、40间卧室、10000扇窗户、2000扇门、17个烟囱、2个地下室,并且有当时极为前沿的创新,包括蒸气式供暖、现代室内厕所、按钮式照明、热水淋浴,甚至还有三架电梯!然而,这桩建筑中更为著名的是它匪夷所思的怪异:它有65个通道通向墙壁,24个天窗嵌在地板上,还有一个从地下室升起的烟囱,穿过了4层楼板,离天花板却还差2英尺。在屋内行走如果不小心,很有可能从地板上的窗户掉下去,或者打开一扇门后直接撞到墙上,或者掉到楼底的花园里。外人一旦进入这桩怪屋,很容易就会迷路,至少要半天以上才能走出来。因此这桩怪屋也被蒙上了“闹鬼”的传说。 怪屋是由著名的“温彻斯特步枪”的发明者威廉.温切斯特的妻子萨拉.温切斯特,为了破除女儿和丈夫突然死亡的“诅咒”而修建的。这桩建筑从1884年开始,经历了38年,在没有蓝图和规划的情况下,前后由147个建筑商参与修建,直到1922年萨拉逝世。在修建期间,房间在没有整体规划的情况下,被一间间不断地增加,建到倒塌,然后又重建,直到最后一个小农庄被修建成足足有7层楼高。因此,这桩建筑虽然有着巨大的规模,先进的创意和功能,却因为缺乏整体规划和整体架构,导致了一系列不可思议的结果。目前它成为了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 企业也需要完好的整体架构 在经济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企业也会因为市场环境的变化,而不得不对自己进行“修缮”,甚至“重建”。在这个过程中,企业的规模会越来越大,如果缺乏妥善的整体架构,谁也不能保证不会成为一个“温切斯特怪屋”,需要依靠着巨大的运营成本来支撑。 然而,说到整体架构,却又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在早期“英雄主义”的年代里,企业指望着有一个传奇式的人物,既通晓市场运作,又擅长企业管理。可是高度复杂的市场经济时代已经来临,一个企业既不能在市场上有闪失,也不能在内部管控中有差错,更不能单为了求稳而不追求创新和发展。因此,很多企业管理者开始考虑,如何着手搭建一个体系,就像火箭从点火、发动到升天一样,从点燃“战略”的信号,到发动“业务”的步伐,最后到实现“经营”的回报能够做到一气呵成 – 既迅速灵活又小风险。 点燃这个希望的,是著名的迈克.哈默尔教授的“业务流程再造”中,提出的企业从职能化管理向流程化管理转变的理论。而这样的理论,在IT技术的支撑下,由于信息可以快速地大量收集、复杂加工、多层面展现、最后用于支持科学的决策,而变得更加地有实际价值和可行。在食品包装上都标注了卡洛里的年代里,企业的各种架构的重要性变得尤为突出,只要分析清楚战略是如何影响业务,业务是如何相互制约,如何收集业务信息,如何加工,如何展现,如何决策…剩下的加工处理过程就交给IT系统吧。当管理者看到最后企业的各项“卡洛里”后,接下来该怎么办就变得很容易判断了。企业自身的健康状况和管理透明性变得更为明显和突出,不需要过一段时间就“再造”一次,而传奇式人物的脑袋上的头发也可以少掉几根了。 企业架构环境中的IT架构管理 对企业架构的研究已经是当年管理学研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虽然大部分企业架构的研究成果关心的是如何实现一个健康的IT架构,确保IT投资成本小,IT环境灵活友好,但这确实是企业架构的基础和源头。 就像“温切斯特怪屋”一样,信息化过程中的规划和决策,如果不能基于企业的整体战略和业务,仅仅是考虑先进技术、先进的产品、优良的性价比,这就无异于在一间没有出口的房间内加上一台先进的电梯,而实际上也许你要的只是一扇门而已。因此企业架构的体系中,IT不再是“挨踢”的,IT规划的决定权在于本体 – 业务是什么,信息是什么,结果要如何使用?系统功能的源头,在企业架构中从“阳台”变成了“楼顶”。 在企业架构的架构设计框架有很多,因各组织的使用而产生的变化就更多了,但是大体上、会涵盖以下四个层次: 业务架构层:包含企业的战略、组织、与流程等业务相关的架构,主要用于分析业务的驱动与业务的需求。 应用架构层:包括应用系统,系统功能,系统接口,相关应用的服务等,主要用于从业务层面将需求层层分解为系统的功能。 数据架构层:包括数据体系,数据架构,数据实体等于信息数据相关的内容。由于数据是流程流转的实体,也是应用系统需要实现的功能载体,因此对数据的设计需要与应用和业务层进行统一。 技术架构层:数据的存储实体,系统实例,硬件设备,软件技术等等属于企业基础设施的内容,需要按照资产管理的模式进行管理。 设计好的架构的基础上,在企业架构还包括管理架构工作,就不仅仅是信息化规划、实施和建设这么简单。企业架构首先强调要有“架构”,然后无论是什么样的项目,但凡是对架构的补充和调整,就需要评估架构改进的需求,而在项目建设中需要有架构的转变管理,在建设后要紧跟上架构的治理,一个基本原则就是要确保架构的稳定与健康发展。这个过程中,企业的架构师的角色和流程经理的角色也会随之而兴起,成为业务和IT技术携手的标志。 在企业架构的模式下,“我在哪里”,“我要去哪里”,“我该怎么走”成为信息化规划和实施的主要话题,而不是最流行的理念和最先进的技术。“不求最好,但求最贵”将成为过去式。更为重要的是,企业自身的业务人员、管理人员和自身的技术力量在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将成为“大脑”,而IT开发商或实施商只能是“榔头”。 企业架构,始于模型 企业架构需要将大量的内容信息组合在一起统筹地考虑,包括战略、组织、流程、表单、数据、系统、基础设施等。可是这么庞大的内容,分散在企业不同人员的头脑中,有的看得见摸得着(例如:表单),有的说出来大家的理解都可能会不一样(例如:什么是流程)。企业架构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道可道”,于是很多企业开始努力地讲述架构是什么样的,从文字到图形,到表格,甚至到数据库,以此记录和分享企业架构。“非常道”,尽管这些图形表格最开始能够凑合着用,但是随着管理越来越深入,这些需要集成管理的内容却被图形和表格分散了,就越来越偏离了原有思想的本质 – 架构之间的关联,导致使用起来变成了“鸡肋”。例如,展现一个应用系统可以在一张图上来做,但是还需要一张图来展示其相关的业务流程,又需要另外一张图来展示其相关的接口 – 这些都在不同的管理系统、表格或图形内。对架构中一个小小的系统的修改,同时也就意味着要修改很多地方,这样就既让工作变得复杂,又让成果变得不准确。 于是,结构模型(Metamodel)从图形表格中诞生了。结构模型是将图形和文件中的内容提取出来后,形成企业唯一的一个要素,将之称之为对象(Object)- 而这个过程称之为结构化。每个“对象”在结构模型体系中是唯一的,当需要用来制作图形或文字时,让对象“出现”在文字和图表中。这就有些像企业的员工,每个员工在企业内是唯一存在的 – 因此在结构模型中一个员工就是一个对象,而员工既可以在A部门工作,也可以调到B部门,但在A模型和B模型中该员工仍旧为同一个对象。结构模型的特点就是打破图形和表格的“边框”(Out of Box),让图形和表格成为一个“积木”。 结构模型可以帮助我们将大量的管理要素的组合在一起,包括制度、流程、数据、组织、各种系统。这些管理要素在结构模型内,通过明确和展现其自身的内容,并和其他要素交互,使得其达到将企业“无形”的管理思想变成“有形”的模型,并得到妥善的管理、利用和维护。 但是由于脱离了原有图形和表格的约束,常见的图纸或者文档的形式是无法描述清楚结构模型的,因此结构模型就需要专业的结构模型工具来管理 – 这类工具就被称为建模工具。在建模的基础上,一部分建模工具加上了通过对结构模型的分析来实现对企业架构的分析、规划和治理的功能,这部分工具就逐渐组成了一个新的领域 – “企业架构工具(Enterprise Architecture Tools)”。常见的企业架构工具有ARIS,IBM System Architect等。 可参考的一些企业架构通用框架 除了企业架构工具之外,企业架构应用过程中还有大量的通用框架可以使用。通用框架是一些企业架构的实践者共同组织起来,通过研究发现,很多企业的架构设计方法和整体框架其实是可以通用的,于是他们致力于研究这些框架和方法,逐渐形成了一些知名的企业架构通用框架,例如:TOGAF,DoDAF,Zachman等。 (本文作者为IDS Scheer中国咨询经理熊韧先生) 责编:穆琳琳 微信扫一扫实时了解行业动态 微信扫一扫分享本文给好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