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十个经典心理学实验之九:“我们是谁”?

  作者:王玉荣
2008/8/22 9:09:28
畅享网:心理学实验也告诉我们,别人在场或群体性的活动会明显促进人们的行为效率。下面介绍一个著名的“社会助长现象实验”。

本文关键字: 变革 流程 畅享原创

“我们是谁”,别担心,我不是在提出一个很玄的哲学命题。

我想说的是,变革推动者除了关注“一把手”、“反对的刺头”、“灰色的大多数”,别忘了你身边和你最近的一批人--他们是流程优化小组的成员。

遗憾的是,我多次看到一些企业形式上是成立了流程优化工作小组,但这个小组匆忙组成,组员每个人心里还打着“我是哪个部门派来。。。”这种垂直职能管理的烙印,没有很好地进入流程小组的工作状态。

做的好的企业也有,给我印象深刻的是这么一次。我到某知名轮胎企业去做培训,接受培训的人员是负责他们企业ERP推广的人员,由于他们企业有多个营销和生产基地,因此这个队伍也庞大到百人。培训开始前,他们的cio做一个5分钟的开场宣讲,我本来以为就是要求大家重视这次培训之类的,结果打出她要讲的幻灯片第一页,就是这样一行大字:“我们是谁?”

5分钟的宣讲里,她主要就是引导大家一起找到一个答案:“我们不是ERP软件的实施者,我们是新流程的推进者”。

这一幕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历经多年到今天还清晰如昨天。每当我看到一位变革推动人感叹工作难的时候,我都想说:“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你们整个小组是否真的凝聚起来、明晰了自己的定位:‘我们是谁?’在最困难的时候,‘我们’是否互相扶持鼓励着走下去?”作为一位变革推动人,如果身边最近的这个小组都没有团结起来,遑论去团结和影响其他人? ”

心理学实验也告诉我们,别人在场或群体性的活动会明显促进人们的行为效率。下面介绍一个著名的“社会助长现象实验”。

心理学家特里普利特(M.Triplett,1897)让被试在三种情境下,骑自行车完成25公里路程。第一种是单独骑行计时,结果表明,单独计时情境下,平均时速为24英里(1英时=1.61公里);有人跑步陪同,平均时速为31英里;而与其他骑车人同时骑行,平均时速为32.5英里。特里普利特在实验室条件下,让被试完成计数和跳跃等工作,也发现了同样的社会助长现象。

(写到这里,我想到,大史在跑110栏的时候,如果有刘翔的陪伴,是否成绩会更好一些?当一个竞技项目上有多名同国运动员同时获得参赛资格的时候,是否不仅是一种教练安排的“双保险”,对运动员的成绩本身是否也会产生社会助长现象?)

当流程优化小组或者任何一种变革推动小组成立的时候、开展工作过程中,作为变革推动者,你要怎样去融合,我想畅享网朋友和读者中有很多富有实战经验的项目经理,欢迎分享,我这里也列举几条:

1、小组成员拥有“冠名权”。让小组成员一起结合本小组的使命和职责,给自己起一个贴切而新颖的组名。让组员意识到自己是这个小组的主人,而不只是被动地被各部门派来做一些加班性无趣的工作。这是一种很好的破冰和融合。

2、由公司领导至少项目总监给小组成员派发证书。这种仪式,本身表达了公司对小组使命的重视、小组成员能进入这个小组是一种荣誉感。

3、在公开场合张贴小组成员相片、与小组职责相关的履历和经验。在闪光灯下的人们会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作出好的成绩,而不是敷衍了事。

4、展开“流程”等主题的趣味教学竞赛。启发小组成员(还可以请业务部门人员来参加)从生动的语言来表达什么是“流程”,让小组成员意识到自己的一个很重要的任务是传播、是感染其他人,而不是闷头写一份枯燥的优化报告。趣味教学竞赛可以成册或者DV,在公司长期传播。

5、把小组的工作目标、成果要做到那些、质量做到怎样、进度安排如何,用量化指标来描述,并把进展进行张贴。如果能开辟一个专门的房间或者张贴区最好,拿出一种“作战室内悬挂作战地图”的架势,这在“变革管理”中也被叫做“变革中心”,比发邮件通知大家项目进展要直观生动的多。

6、及时对每位项目组成员的工作作出反馈,而不是布置任务就了事。反馈原来是物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是指把放大器的输出电路中的一部分能量送回输入电路中,以增强或减弱输入讯号的效应。心理学借用这一概念,以说明学习者对自己学习结果的了解,而这种对结果的了解又起到了强化作用,促进了学习者更加努力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这一心理现象称做“反馈效应”。下面是一个著名的反馈效应的心理实验:C.C.罗西与L.K.亨利把一个班的学生分为三组,每天学习后就测验。主试对第一组学习的结果每天都告诉学生,对第二组学生只是每周告诉他们一次,而对第三组,则一次也不告诉。如此进行了8周教学。然后改变做法,第一组与第三组对调,第二组不变,也同样进行了8周教学。结果除第二组稳步地前进,继续有常态的进度外,第一组与第三组的情况大为转变:即第一组的学习成绩逐步下降,而第三组的成绩则突然上升。这说明及时知道自己的学习成果对学习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并且是即时反馈比远时反馈效果更大。

7、适时打破“舒适圈”,避免项目组内形成小团体。项目进展一段时间后,往往会有一些成员彼此更加熟悉、愿意总在一起配合,但这种小团体会带来弊端:小组内的知识经验不能更充分共享、对自己小团队的人的意见不愿意提出挑战等。因此,项目前期可以以一种维度分组(如“营销流程组”、“研发流程组”、“物流流程组”),项目后期可以用另一种维度来分组(如“宣传组“、“IT支撑组”、“方案培训组”)。

8、必要时,帮助一些小组成员在项目结束时能实现“轮岗”即到不同部门或者不同的岗位上,而不是回到原来的工作岗位。这样做,是在传递一个强烈的信号,参加这种变革工作,能给一个人的复合型能力带来提升,能给一个人的职业发展果真带来新的可能,让小组成员感受到“对比参加这个项目的之前和之后,我果真有所不同”。

责编:张赛静
vsharing微信扫一扫实时了解行业动态
portalart微信扫一扫分享本文给好友

王玉荣谈流程

rss订阅
王玉荣女士,西安交通大学计算机学士,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硕士,后师从我国系统工程与管理工程领域权威专家、唯一的管理领域工程院院士汪应洛教授攻读博士学位。 获得由国际管理学会颁发的“2006年中国卓越管理专家”称号。 特长领域:管理系统设计与综合提升、流程管理、IT规划、大型项目管理、高级管理培训、约束理论研究
畅享
首页
返回
顶部
×
    信息化规划
    IT总包
    供应商选型
    IT监理
    开发维护外包
    评估维权
客服电话
400-698-9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