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智能BI何时能够化茧成蝶?

来源:互联网  
2012/3/8 10:52:33
全球经济低迷的大环境下,企业用户在软硬件投入方面都会减少力度。也正因于此,BI等能为企业节约成本的软件将迎来机会。

本文关键字: 商业智能 BI实施
全球经济低迷的大环境下,企业用户在软硬件投入方面都会减少力度。也正因于此,BI等能为企业节约成本的软件将迎来机会。
 
当顾客在超市中采购了一车商品结账时,售货员小姐扫描完了选购的产品后,计算机上会显示出一些信息,然后售货员友好地问:“我们有一种一次性纸杯正在促销,位于F6货架上,您要购买吗?”
 
这句话不是一般的促销,而是因为计算机系统早就算好了,如果顾客的购物车中有餐巾纸、大瓶可乐和沙拉,则86%的可能性要买一次性纸杯。通常的结果是,顾客会说,“啊,谢谢你,我刚才一直没找到纸杯。”
 
这不是什么神奇的科学算命,而是利用数据挖掘中的关联规则算法实现的计算功能。
 
每天,新的销售数据会进入挖掘模型,与过去很多天的历史数据一起,被挖掘模型处理,得到当前最有价值的关联规则。同样的算法,分析连锁超市的销售业绩,计算机可以发现其他因素之间的关联以及关联的强弱。
 
年轻的职业女性主要在哪个区?以中老年为主的消费群主要在哪一带活动?中高档收入人群密集区域在哪里?
 
只要进入系统,山东家家悦连锁超市董事长王培桓就可以方便地看到各类消费群在城市地图上的分布情况。
 
根据消费群和商品的关联模型,他还可以进一步观察到不同商品类的需求分布:年轻的职业女性对高品质的生鲜食品和日常用品需求丰富,中老年消费者比较关注大包装量打折出售的家居商品和食品等。根据这些不同客户群对食品类的消费需求预测,数字地图可以为王培桓直观地显示出各区位对食品类的总需求。
 
在数字地图环境下,家家悦还可以模拟,配置不同的业态组合,是建一个大卖场还是建一个超市和两家便利店?分析工具能迅捷输出不同场景下的各类预计商品销售量、投资预算、门店位置及商圈范围等重要内容。
 
再说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的情况,“我们新出的某某汉堡,您不来一个吗?”去快餐店用餐,营业员会在点餐时不断向顾客推荐新出的套餐;去电信运营厅办业务,也会被推荐各种各样的新业务,这些传统的营销方式已经很难引起人们的兴趣。
 
我们每个人每天都会收到很多短信,当你收到一个短信笑话时,有人一笑置之,有人会转发给朋友。在运营商眼里这两个举动可是有着天壤之别。转发则意味着此人有很大的交往圈子,也乐于和大家分享,很可能这条短信内容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就会扩散开来。运营商会有意识地向他发送一些活动信息,利用客户自发来做营销。
 
新型的营销代替了过去费力不讨好的传统模式,这些都是BI(商业智能)的功劳。BI进入中国已经有几年时间了,从一开始的“炒着热,吃着冷”,蛰伏了许久,商业智能是否迎来了化茧成蝶的一天?
 
BI,如何从面子到肚子
 
经历了“啤酒加尿布”的光环和“炒着热,吃着冷”的尴尬,2008年的BI市场似乎显露出好转的迹象。1998年,商业智能带着“啤酒加尿布”的光环来到中国,引起理论界一阵热炒。然而经过几年的实践,数据挖掘的应用和实施仍有困境,成功案例屈指可数。为什么商业智能市场“炒着热吃着冷”?是什么让商业智能市场止步不前?
 
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啤酒加尿布的故事,触动了不少想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高管。可实际上,这个故事只是数据挖掘的结论,而且恐怕还不是直接结论,是从业务上进一步解读的结果。对于每家企业来说,怎样利用商业智能去进行数据挖掘,需要挖掘的是什么?挖掘的过程又应该怎样操作?这些都不是那么简单的。
 
“这不是真正的BI。”提起商业智能,“真没听说谁用的比较不错。”一位CIO如是说。
 
由于商业智能技术,可以整合历史信息数据,从多个角度和层面对数据展开深层次的分析、处理,为决策者提供相应的决策依据,提高决策效率和水平,目前在国外已经得到很好的应用。从2003年商业智能技术的兴起,市场随即给出了强烈的反响,赞扬之声不绝于耳。但翻看一下BI公司的客户名单,我们都会发现具有惊人的相似性,即金融、电信业均拥有大批客户外,其他行业的用户少之又少。动辄上百万的软件平台,外加千万级的商业模型,还有巨额的维护费用,恐怕没有几家企业可以轻易承受。
 
杨洪和是原山东德棉集团信息中心主任,2007年他离开德棉集团,来到清华大学国家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继续着在制造业信息化领域的探索。
 
山东德棉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国有大型纺织企业集团,在2006年~2007年全国棉纺细分行业竞争力排名中位居第三。“在棉纺织里面我们属于前3名,信息化第一名。”提起老东家,杨洪和不禁流露出自豪之情。
 
杨洪和第一次接触BI是在2004年。用他的话说,“那时决策层有这个需求,IT技术也能支持。领导想看到实时的销售情况,回款和生产入库情况,这些不是能通过报表解决的,需要通过BI工具。”
 
在杨洪和眼中,2004年做商业智能的厂商比较少,很多国外的大厂商刚刚进入中国市场。经常召开商业智能的研讨会,宣传这个理念。当时参加的用户对这个理念都非常认可,但是商业智能涵盖的范围太大,太系统。好多人想试试,但是要怎么用成了个难题。要么是信息化基础薄弱,想用用不了。要么是刚刚用了报表,也觉得现在用得不错,用不到商业智能这个程度。
 
另外,产品也是一个大问题。很多BI厂商都是刚刚进入中国,自己没有产品,只是汉化了一些国外的模型,对国内用户并不适用。还有的厂商只是有个概念,产品则是绑定了国内一些小厂商,用户不是很放心。
 
德棉集团的ERP系统用的是浪潮公司产品,正好浪潮有一个“楼上平台”可以支持商业智能。再加上需求比较简单,只是物流和资金流的集成,生产方面就是入库的品级,一等品还是几等品,还有一些财务结算。所以,半年的时间商业智能系统就上线了,效果也不错。领导可以随时随地看到一些所需的数据,比较满意。
 
“虽然这套系统一直都在用,也有管理驾驶舱,但我感觉BI应该是更为全面的。而我们仅仅做了供应链部分,设定了过滤条件,相当于决策支持,还没有完全到达BI层面,还不是真正的BI.我觉得要结合上下游和企业战略,才叫BI.”杨洪和说。
 
BI是下一步的事情
 
在医院管理方面,上海“联医工程”覆盖了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下简称申康)下属的23家市级三甲医院,利用网络系统把23家医院的患者就医信息链接起来,避免重复检查、检验和用药,从而降低患者的就医成本。
 
申康是经上海市政府批准设立的一家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主要承担所属市级公立医疗机构发展战略、重大决策、国有资产营运与管理以及推进市级公立医疗机构改革和完善管理体制与机制等职能。医院的科研费用,设备费用都是由申康来批准,医院的业务考核也归申康管,医疗质量也是申康负责评估。
 
宫克奇是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信息中心主任,目前在申康配合做“联医工程”。“联医工程”要做的是把医院的电子病历联网,昨天在甲医院看病,今天在乙医院都可以看到。健康档案信息也可以共享,上海市民通过市民信箱和上海医联网都可以看到自己的病例。
 
病人如果一周前做过B超检查,医生开B超时,系统会自动跳出一个对话框,在窗口界面上进行提醒。如果病人患有糖尿病类的慢性病,某某药不能开也会提醒。系统对医保费用控制也比较严格,在后台设置下,如果处方规定只能开4种药,系统就不会允许开第五种药物。
 
“BI是在这个基础上下一步的事情,申康医联工程的下一步就是这个。”宫克奇说。
 
比如慢性病的跟踪,对一些病种分析和普查,某种新药的效果怎样。有了这些数据,可以进行分析。电子病例是这些的基础,现在正在逐步试验中。
 
“但规划涉及到谁来利用这些数据,使用者的身份、目的、结果,对病人的隐私性都要考虑到。从技术角度实施没有问题,从行政,法律角度要考虑周全。比如制药企业要看药物分析,某个抗体数,但谁来用,无偿使用还是有偿使用,怎么用都要想好。商业利润方面也有很多细节的问题要考虑,所以上马之前要考虑清楚,可能会是1、2年以后的事情,这是锦上添花的事情。”宫克奇最后说。
责编:James Sun
vsharing微信扫一扫实时了解行业动态
portalart微信扫一扫分享本文给好友

著作权声明:畅享网文章著作权分属畅享网、网友和合作伙伴,部分非原创文章作者信息可能有所缺失,如需补充或修改请与我们联系,工作人员会在1个工作日内配合处理。
畅享
首页
返回
顶部
×
    信息化规划
    IT总包
    供应商选型
    IT监理
    开发维护外包
    评估维权
客服电话
400-698-9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