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商业智能产业结构分析与建议

来源:国际商报  
2011/4/6 15:13:29
本文在探讨商业智能产业价值的基础上,对商业智能的产业结构及其驱动力进行了剖析,并对国内商业智能产业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本文关键字: BI产业

4.商业智能服务商

为扩展软硬件平台在BI市场的销量,IBM、ORACLE、Teradata、SAS等企业纷纷成立了规模可观的商业智能服务团队,帮忙企业构建商业智能应用。因此在最初的商业智能建设中,跨国企业为快速扩张市场份额,常常包揽软硬件平台、实施服务甚至咨询服务业务。但是,随着国内服务商技术水平的提升以及用户对商业智能需求的逐步理性化,国外服务团队的高成本和灵活性等弊端显得愈发突出。目前,在商业智能服务领域,东南融通、神州数码、宇信易诚等国内服务商逐渐发展壮大并形成规模效应,它们良好的性价比以及本土适应能力被越来越多的用户接受,与国外服务商展开激烈竞争。

5.商业智能分包商

商业智能的构建是一个复杂的技术、业务与管理的有机组织的过程。除少数几家外,很少有企业能够完全包揽完成商业智能构建。另一方面,很多企业出于自身知识产品或商业机密的考虑,采取人力采购的方式,从服务商挑选他们所需的专业人才。一些企业开始致力于专项领域和技能人才的培养,并向服务商或企业用户提供分包服务。由于分包服务利润率相对较低,分包商大体遵循薄利多销、以量取胜的原则。如著名的跨国外包公司印度的塔塔公司,其全球员工数已超过10万人。目前,国内外包服务的竞争也日趋激烈,东软、中软、东南融通等大型软件企业均成立其外包服务团队。

6.企业用户

由于商业智能的建设成本较大、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要求较高。因此商业智能领域的企业用户主要集中在金融、电信、保险、大型零售商等领域,他们是商业智能产业最终消费者。

(二)产业驱动力分析

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发达国家的商业智能产业的逐步成熟,Teradata、IBM等厂商率先将这一理念引入了中国。当时,国内大型企业的信息化正集中在核心业务运营支撑系统的建设方面,对商业智能体系架构及其应用价值还了解不多。为了迅速打开国内的商业智能市场,这些国外的大型厂商纷纷在国内组件自己的商业智能市场营销和服务团队,成为国内BI产业发展的最初驱动力。

2004~2006年间,随着国内BI理念的普及,国内大型的计算机软件开发商也纷纷转型,与IBM、Teradata等国外厂商合作,共同拓展商业智能市场。国内企业的介入虽然使商业智能应用的建设成本显著下降,但是由于人才、技术的欠缺,建设的成功率也明显下降。这一时期的企业用户在两难中徘徊,导致了商业智能产业的驱动力一度不足。

2006~2008年间,随着咨询公司涉足国内商业智能产业以及国内商业智能服务商的崛起,使得低实施成本、高成功率的可能性大幅提升。为确保商业智能体系价值的发挥,国内金融、电信领域的大型企业用户纷纷聘请知名咨询公司进行商业智能体系构建的咨询工作。这一时期,咨询公司成为高端商业智能市场的主要驱动力。

目前,国内的大型商业智能服务商已经完成了模仿阶段,通过近几年的并购、人才招募,它们的技术、研发及实施水平已经与国外厂商基本持平。借助本土化、低成本、快速灵活等优势,国内服务商已成为现今国内商业智能市场的最主要驱动力。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过去20年的发展过程中,商业智能的最终消费者企业用户本应是这一产业最重要的驱动力,但是由于多数企业用户对商业智能服务的需求停留在高阶层面而没有明确的目标,因此,一直以来多数企业往往采取观望、被动接受或者盲从的态度,只有少数一些行业领导企业,为了巩固和扩大国内优势地位或拓展海外市场而采取积极面对、主动选择的方式构建它们的商业智能应用体系。遗憾的是,来自用户需求的原始驱动力对于国内商业智能产业的发展起到的作用还非常有限。因此从整个市场看,国内商业智能产业的发展主要是由技术推动的而不是需求,这也正是国内商业智能应用的成功率较低的原因之一。

这一状况直到最近两年才有所改变。2009年金融危机以来,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很多企业开始思考自身的发展方向与核心竞争力提升等战略问题,这大大激发了企业构建商业智能应用的需求,也使得来自需求的驱动力真正开始主导商业智能产业的发展。

三、国内商业智能产业面临的问题与建议

(一)国内商业智能产业存在的问题

我国商业智能软件市场蓄势待发、蕴藏着巨大发展商机,但是国内多数商业智能服务商仍然缺乏壮大的核心竞争力。从产业结构发展角度来看,国内BI服务商仍然面临严峻考验。

首先,高端商业智能服务市场已被国际大厂商占据,低端市场的利润率较低,多数国内服务商忙于应付生存压力,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在知识积累和产品研发的投入上也力不从心。

其次,国内从事商业智能起步较晚,缺乏足够的专业人力资源。而国外商业智能厂商近年来进入中国市场,以高薪招募BI人才,致使国内服务商人才流失严重。

此外,国外大型厂商通过收购、价格战、外包合作等形式削弱了国内商业智能服务领域的整体竞争力。

(二)国内商业智能产业建议

1、发挥本土化优势,掌控商业智能服务市场。国内商业智能服务商大多由软件开发和集成商转变而来,具有很强的本土化优势。例如:国内服务商往往对国内市场和企业情况更为熟悉;已经在建设企业IT系统时积累了丰富的业务和数据知识,构成BI服务所必备的基础条件;国内BI服务商成本低、操作灵活,对于BI建设初期的不确定性更具适应性等。当前,企业用户对BI需求趋于理性,国内BI产业正逐步由技术推动型向需求引导型的发展模式转变。BI服务商成为产业链中最先被传导的供应环节,而这一环节也正是国内BI服务企业有能力与国外企业竞争的区域。因此,国内BI服务企业应当抓住时机,利用本土化优势快速占领中端BI市场,并逐步向高端市场拓展。

2、加大产品研发与知识提炼,占领创新高地。历经20多年的发展,国内企业对BI的理解和认识越来越成熟。现阶段,仅仅依靠重复性的BI服务和建设,已经不能体现BI服务商的价值所在,必须加大在BI产品研发与知识提炼方面的投入,以持续的创新力占领和引导国内BI市场的发展。

3、引入人才,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人才引进一直都是后起者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手段,在BI领域这一手段尤为适用。近期国际金融的动荡,对国外IT企业造成较大冲击,裁员消息不断,促发了中国员工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职业规划。此刻,国内BI企业应适时打响人才争夺战,通过建立清晰的员工发展规划和完善的人才培训体系等吸引高端人才,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
 

共2页: [1]2 下一页
责编:刘书畅
vsharing微信扫一扫实时了解行业动态
portalart微信扫一扫分享本文给好友

著作权声明:畅享网文章著作权分属畅享网、网友和合作伙伴,部分非原创文章作者信息可能有所缺失,如需补充或修改请与我们联系,工作人员会在1个工作日内配合处理。
畅享
首页
返回
顶部
×
    信息化规划
    IT总包
    供应商选型
    IT监理
    开发维护外包
    评估维权
客服电话
400-698-9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