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成了“鸡肋”如何破解BI的尴尬处境?

  作者:吴勇毅
2010/7/12 9:08:29
目前许多国内企业总是希望自己能在企业数据中,象沃尔玛一样能发现像“啤酒和尿布”这样具有关联性的商业规律,为企业创造最大价值。

本文关键字: BI 商业智能

目前许多国内企业总是希望自己能在企业数据中,象沃尔玛一样能发现像“啤酒和尿布”这样具有关联性的商业规律,为企业创造最大价值。然而尽管像苏宁电器这样的一线大型零售商业已向BI迈进,但这一切仍只是一个起步,对于大多数本土中小企业来说,甚至都还难言起步,更谈不上基于BI的高级应用了。时至今日,我国许多企业“大而不强”、“规模不经济”的现象并没得到较好的改变。

BI何以成了处境尴尬的“鸡肋”?

当前在国内企业在BI应用中有一个十分突出、比较普通的问题,就是没有明确的价值实现方案。智能分析活动大多“淹没在数据当中”,信息挖掘仅停留在数据转换、表册生成上,为数据而统计数据,能提供精确决策的信息功能十分有限。有些企业在BI方面进行了大量的软硬件投资及人力投资,却并不能给企业带来预期的管理效率,BI有时成为“用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中小企业面对商业智能,更是时有“水中月、镜中花”的感觉。

不少企业的BI何以成了处境尴尬的“鸡肋”?

通用性差,数出多“门”。由于一些历史原因,企业内部各个部门的数据来源不一,各自矛盾,而对于集团企业,特别是对于过去是分散式管理的集团公司,旗下各个企业的财务统计口径不一,子公司系统五花八门,使得数据难于共享、互通。还有,即使是在同一系统的同一个字段中,格式和命名规范也常定义不清,将容易导致BI项目的失败。另外,由于“信息孤岛”的存在,造成数据不集中和连续,给联机分析造成障碍,难以做到全面分析。

人员素质差,基础薄弱。商业智能的软件功能强大,内容非常复杂,没有专门的培训学习,一般是难于掌握。然而目前许多企业的技术人员比较缺乏,水平不高,对太复杂的软件、技术往往有一定的抵触情绪。再者,不少企业长期以来领导就不太重视BI运用,把BI当成一种权宜之计,没有建立经营分析信息机制,基础薄弱,对做好经营分析、提高分析效率也产生不利的影响。

配置维护费用过高,不堪重负。建立良好的BI系统,不只要购买商业智能软件,企业用户还得购买数据仓库服务器、大型数据库系统,以及配置IT技术人员,中途还有不断加码的升级费,仅仅这些就得投入几十上百万,让规模小、资金弱的中小企业望而兴叹,一些中小企业即上BI,或因承受不了不断加码的资金压力,只好半途而废也是时常有之事。

数据多是“过去式”,应用价值不高。目前企业BI运用多停留在过去数据和信息的流水帐通报,画一些曲线图、柱形图、饼图等简单的分析上,没有运用一些更先进的统计分析方法进行深入分析、挖掘,造成经营分析报告质量不高,其价值意义大打折扣。而对目前企业所更急需的用户消费、市场变化趋势、供应商、营销商和代理商等关联的外部信息,企业的研究、收集和前瞻却做得很不够。不少厂商BI系统也缺少对未来行业走势的预见、把脉的功能,数据功能大多是“过去式”而不是“进行式”、“将来式”,因此使数据材料缺乏可靠有效的依据,对增强企业竞争能力帮助不大,使领导“爱而不理”。

系统互为割离,缺乏整体系统的掌控。如今随着企业陆续越来越多引进从各种IT系统,BI存在被分割、陷入边缘化之虞,BI被更多地当作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的一个子模块,在时间和技术等方面存在差异。这种设计中的思维局限,使BI与企业信息化中的其它模块存在一个接入瓶颈,即不论企业 ERPCRM、OA 或BI系统是否采用同一家企业产品,其之间都难以自然接入、集成,从而导致企业内部模块化信息传输出现瓶颈,互为割离,数据难有效共享,难于有效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利润。

克服BI难关,助力精确管理

经过近20年的高速发展,目前我国许多行业企业的发展已遭遇新瓶颈了。易观国际指出,中国企业如今面临了新的挑战,企业的信息化解决方案相应僵化,例如管理模式、风险控制手段、数据利用相对落后等,难于赶上形势变化需求,为企业提供更好更快的服务。

为今之计,国内企业BI应该如何克服瓶颈,突破难关?该如何从浩如大海的数据海洋中,及时分析得出合理有利的决策信息,提高企业快速反应能力?

完善企业BI信息的基础工作。BI要建立在企业信息化具备一定基础的条件上,如果企业数据库等基础工作没有扎实,BI投资再大,其结果只能是沙滩建房,摇摇欲坠。只有做好了信息的基础工作,才能使BI有基本的运行平台,也为BI导入后的正常运作奠定了基础。主要是要通过数据标准化项目,建立企业数据字典,统一字段定义和统计口径,同时对数据质量不好的系统和数据库进行一次性的数据清洗转换,以夯实、提高BI项目成功实施的基石。

强调协同,注重与其它业务系统实现无缝集成。大型企业集团并购时常面临诸多挑战,最重大的挑战之一是如何整合企业内部不同信息系统,使之充分融合协同,互为促进。因此BI应有强大协同功能,首先厂商要从企业需求出发,做好与前后端数据的结合,更重要是内部的协同,与其他业务CRM、ERP、OA、财务等系统更好地融合、协同,能把企业中已存在的CRM、OA、MIS、ERP、财务系统等存储的企业经营管理业务数据最大集成到工作流系统中,使得系统界面统一、帐户统一,业务间通过流程进行紧密集成,而不必切换到不同系统进行调用,查阅数据能方便自如、真实管用,为企业提供统一准确有效的管理信息。

健全BI项目管理体系。项目管理体系,是用来帮助企业顺利完成IT项目的一套科学、系统的方法和策略。一套真正好并且适合自身公司的项目管理体系,能对项目进行有效管理,并大大提高项目完成的效率。因此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集团在BI建设过程中必须从系统工程和科学管理的角度出发,建立健全完善的IT项目管理体系和运作机制,才能确保BI项目的成功实施。主要内容包括:提高IT人员基本素质,制订明确、量化的BI应用目标,进行BI等现代管理知识的培训教育,并引入第三方管理咨询,进行BI项目需求分析,开展企业管理创新,实行业务流程重组,逐步推广、实行BI项目监理制和BI项目评价机制、验收机制等。

向三个方向转变,创造新的竞争力优势。不管是选型还是今后重点应用内容,企业必须关注、把握BI未来如何演变、应用主方向,才能抓住根本,达到为企业决策服务之目的。BI未来应用方向主要有三个方面:

①从数据驱动向业务驱动转变。数据驱动指由数据的深度挖掘来辅助业务,发展到要以业务为驱动,从业务出发,根据商业策略及其所需的分析来很好运用数据;②从关注技术转向关注应用。BI将不再是一堆技术的集合,而是以应用为导向,来组合这堆技术,更好为改善业务服务;③从关注工具转向关注工具产生的绩效。BI将再也不是报表工具、OLAP工具的简称,而是有多种工具来保障业绩的提升,主要有七种工具:描述统计工具、报表与界面工具、经营技术与方法、经济预测方法与模型、OLAP分析、知识发现工具、专家系统以及决策方法与模型。这些工具应较好应用、充分配置。

对症下药,着重把握BI的选型关。选型是信息化成功的前提,能否“选对郎”关系今后BI能否顺利推广。对于数量占大多数的中小企业而言,一个优秀适宜的的BI产品必须满足以下条件:价格不贵,性价比高,短期见效快;使用和管理简易,不需要IT的特别投入;功能上够用就行,支持基本的商务和绩效管理;通用性、易用性好,界面不陌生;技术上能随着企业的成长而增加功能,十分便于维护、升级。

总之,国内企业应深刻认识到BI是综合性的企业应用系统,其实施不是简单的软件安装、调试,也不只是硬件的购买与调试,更不只是管理理念的灌输,BI的实施需要对症下药,用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来指导行动,并高效挖掘、发挥BI应用价值,方能借力BI,让企业时刻领先市场。

责编:王立新
vsharing微信扫一扫实时了解行业动态
portalart微信扫一扫分享本文给好友

吴勇毅 专栏

rss订阅
市场营销资深学者,在IT项目管理、信息化应用也有一定造诣。目前已在《中国计算机报》、《计算机世界报》、《软件报》、《中国经营报》、《销售与市场》、《国际广告》、《经理人》等全国各种报刊发表近700篇文章。本人曾在青岛啤酒、永乐家电、奥美广告履职,现在一家厦门广告公司任管理顾问师。
畅享
首页
返回
顶部
×
    信息化规划
    IT总包
    供应商选型
    IT监理
    开发维护外包
    评估维权
客服电话
400-698-9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