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构之谈

  作者:姜玲
2007/4/5 18:02:12
本文关键字: ttnn 2006年06期

前些日子庆哥盛情邀请我谈谈一般性的软件架构问题。

我的第一感觉告诉自己,这是个不好谈的话题,谈雅的,东抄西抄IEEE标准定义和教科书内容的,已经有不少了,谈俗的,则容易被雅士们扁。

难啊,我萌生了推辞之意。可转念一想,觉得这正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话题,要谈的话,也许能谈出一点新鲜玩意来。苦思良久,今日竟然顿悟:

“架构=整体-部份之和”

一直以来,我们对两个问题的答案总是处于混沌的状态。

1.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是什么?

我们说,系统科学研究的是“整体为什么会大于局部之和”的问题,

“1+1>2”
“团队精神,团结就是力量”
“一根筷子容易折,一把筷子折不断”
项目经理的任务就是带领一群绵羊去战胜一头狮子”
...

以上这些是我们经常用来解释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话语。

那么,整体为什么会大于部分之和呢?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又是什么呢?似乎,我们一直没有找到一个简单明确的词语来表达这个“什么”。

2.架构到底是什么?

说到“架构”,一般人总是会油然而生一种敬畏,似乎这应该只是大师们的语料。大师们的话总是那么深睿,那么神秘,让我们这些普通人琢磨不透。想体会这种神秘感的话,只需要用“架构的定义”为关键字去网络上搜索一下,在这里,对此我就不多说了,总的说来,就是对架构的定义,我们目前表达的还不够浅显易懂。

我曾经试着给架构下一个简单的定义是:“架构是资源的整合者”。其基本含义的出发点是:架构作为动词,是一种对构建性行为的表达,构建性的行为就是使用资源来构筑目标实体的行为。那么架构作为名词,就应该是将资源整合为目标实体所用的机制和结构。

当然,这个定义并没有被流传开,我也不知道它比大师们的定义有什么差距。自己感觉,我自己的这个定义还是不够浅显易懂。

庆哥的邀请,让我不得不进行良久的思索;于是,这两个问题,今日在我头脑中相撞,让我得到了一个至少让自己震惊的结论:

“架构 = 整体 - 部份之和”

也就是说:

“整体 = 架构 + 部分之和”

原来,一直让我们琢磨不透的那个“整体大于部分的和”的东西,一直以来我们在用另一个让我们琢磨不透的词语“架构”在指称,而我们一直都没有坚定地、明确地、理直气壮地这么宣布。

刘庆 20060530

多谢邱兄的畅谈,对文中观点,感觉有点玄,有些深奥,不大懂。
 
架构这个词也是流行起来的吧,以前是不是叫总体设计的那个?邱兄显然已经抛开其字面的定义,而转去寻求它的本质,得出"整体=架构+部分之和"的结论。
 
可整体是什么?部分又是什么?这个问题岂不是又会陷入循环当中吗?譬如说一栋房子,是一个整体,有房梁,有砖瓦,有门窗,这些可以算是房子的"部分"了吧。而架构存在何处?可以理解为是布局或是结构吗?将建筑和软件进行类比是软件行业的一个传统,连架构(archtecture)本身这个词的含义都跟建筑有关。可以那一个例子,桌子上面摆着一部手机(当然我们可以想象这是一个刚设计出来的型号)。可以将它看作是一个整体,显示屏、按键,还有盒子里面看不见的电路芯片,应该都算是这部手机的部分。而抛开这些部分之后剩下的还有什么呢?
 
显然,这些剩下的东西是无形的,例如为什么按键设计成圆形的,显示屏如何在盒子里面跟电路版接上。例如这个接头,是连接显示屏和电路版的,如果在软件里面,我们可以称之为"接口"吧,它连接了两个模块。但如果是指物理的接线盒,那还是手机的一部分。因此,就像我们通常说得无形资产一样,将品牌、技术、知识、专利等无法估价的东西叫做无形。
 
因此,邱兄的表达式倒不如表达成为:整体=无形的东西+有形的部分。
 
暂时不知道无形的东西是什么,所以只好称之为"东西",而认为这"东西"就叫做"架构",我认为还是有些不对劲啊。那其实是将架构泛化了,但它其实没有那样多的含义。说"架构是个无形的东西",我还可以接受(但不敢确定)。因为如果架构作为动词表示一个过程,对于最后的整体来说,肯定是无形的,而如果是名词,作为一种结构,也是体现在最后的布局方面,也是无形的。但如果说"这无形的东西就是架构",下意识是深表怀疑的。如果举个例子反驳,来试一下。还是用这个手机来举例子,这是个诺基亚手机,我认为这种设计比旁边这部康佳手机的要简洁。得出这结论,一方面可能是因为确实简洁,一方面可能就是品牌这个无形的东西在起作用了。
 
将架构定义成"架构是资源的整合者",这当然是非常简单的定义,但恐怕缺乏限定词,这样说太笼统了。因为我也可以说,"企业管理者是资源的整合者",但显然架构和企业管理者是不同的玩意儿。
 
发现自己觉得例子都不是软件本身的,这是不对的。因为这里谈"架构"一词,实际上是在软件这个领域里面谈。那么试着来举个软件的例子看看,研发一个客户管理系统,要架构,也要项目管理,这些难道不都对最后的系统(整体)产生影响吗?如此,将项目管理就明显区别于架构的。
 
总体来说,对于邱兄的观点我不能完全赞同或是否定,只能提出反驳依据,重在探讨。
 
Goldenfish3 20060530

架构应该等同于总体设计吧。总体设计是什么,应该比架构更容易理解。架构这个词搞出来后,什么东西都能安上“架构”之名,不只是在软件范围内讨论,而是在软硬件集成的范围内讨论了。一个系统,有目标架构,有逻辑架构,有物理架构,有安全架构,有元数据架构,有接口架构,有应用架构,有分发架构,有无穷多的架构,能听得人吐血。甚至超出系统集成的范畴,还能有业务架构,流程架构,组织架构(这个东西倒是随处可见)等等。或者架构本来就是从其他领域来,到了IT圈里被四处滥用。不过换汤不换药,东西还是那东西,不就是总体设计嘛。

Babituo 200060531

呵呵,有庆哥这样的谈友真是幸运。

我显然是先从架构的本质效能的角度切入来谈的,庆哥已经看出来了。为什么会有架构这种东西存在?它真的是无形的吗?还是我们没有把它的本质定位搞准确?一旦你抓住这个本质的定位,其他任何的理解都可以从此衍生,不信,我们可以进行推衍.相反,不抓本质,泛泛而谈的话,正好可以得到目前架构运用的结果:架构混乱,滥用,1+1<2,等等等等.

庆哥也知道,凡是都要问个为什么?追问下去,就会找到本质,找到本质就能顺利地回溯,指导我们设计.我喜欢从本质回溯地往外谈事,但这并不表示我不关注具体的应用层面.

我理想中的探讨方式是:探讨的各方能够迅速地站到相同的领域,相同的层次,相同的视角和相同的视域内,交换各自看到的图景,随着探讨的深入,我们会逐渐变换到相同领域的每个层次,每个视角和每个视域,交换我们各自心中所有的视图.不理想的探讨会比较浮躁地用不同视域的图景来相互辩论,这样的辩论本来可以用共同转移视域来避免的

也许庆哥会习惯性地觉得我上面这些"条条框框"比较难懂,即使懂了,也难以照办,即使照办,也会压抑思路.其实,这正是彼得.圣吉所倡导的"深度汇谈"的方式,而且,我上面对这种汇谈方式的表达已经相当具有BI风格了,可惜,我们中大多数人是不知道的,这正是进行科学管理,培养学习型文化所面临的挑战.

这是我预料到的结果,所以,在遇到我明知是不理想的探讨方式的时候,我不会付出太多的耐心,毕竟,我的职业不是讲师.

谈回架构问题,我们可以顺着"架构是用来整合资源的机制和结构"的这个本质效能表达的思路去推衍所有架构存在的理由,并验证所有对架构理解的真伪.我们就仍然暂时先不去谈"软件架构",模仿大师们的足迹,我们也先谈"建筑的架构",不过,谈法稍有不同,是从我的本质效能的表达出发来谈的.

建筑是什么?从表面看,一次建筑活动的整体目标是建设一座事先设计好的建筑物,从本质看,一次建筑是满足一个社会群体的某方面的社会活动的需求.是通过将自然资源----水,泥沙,石头等等,整合为满足目标社群某类需求的实物.水,泥沙,石头等不能直接满足,只有将它们整合起来,才能满足,这就是本质.

建筑满足的需求是什么呢?居住,从能挡风遮雨到舒适惬意;通行,从能坚固耐用到能安全顺畅;观赏,从能独具风格到能体现文化魅力;纪念,从能寄托情感到能永垂千古;建筑,首先要整合的,是这些需求资源,其次,才是水,泥沙,石头等工具性资源.

于是,我们会透过"建筑布局","建筑结构","建筑装潢"看到所谓的"建筑风水","建筑风格","建筑空间","建筑效能"等等.无非就是整合建筑资源满足建筑的需求.

建筑是如何来整合建筑资源来满足建筑需求的呢?其机理和结构是什么呢?这才是建筑架构的内容.

我猜想,建筑师要涉及一座建筑的架构,他首先要做一件事:确定业主和业主的需求,主要是得到业主对建筑规模的预计。如果是小规模的建筑,只有功效的需求,架构起来比较简单,也许根本不需要建筑师出马,找个工头就搞殿了。

对于大规模的建筑,才会有风水的需求,风格的需求,空间的需求和功能性能效应的需求。
对于风水和风格的需求,建筑师要考察当地的地质水文,风土人情,文化习俗,建筑风格,业主心理,业主习惯等等,建筑师需要设计适当的地址,朝向,基础结构模式,空间布局,建筑外形,装修风格等等来满足。

对于空间需求和功效的需求,建筑师和结构师会利用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的原理,来设计出适当的建筑外形,基础结构,空间划分结构(梁柱板墙结构)来满足。

当然,建筑架构设计的内容,远远不止我这里谈到的这些内容,我这里只是站在外行的角度来理解而已。建筑架构设计的本质,在于运用"力"。拉力,粘力,压力,撑力,扭力,张力,摩察力,冲击力等等,运用各种力的效应,化解各种结构的问题。有意思的是,我发现,对于抽象的精神需求结构,也可用同样抽象的信息力的原理来化解,我认为,这正是建筑架构和软件架构相通的本质所在。

象我这样的建筑外行也可以斗胆猜测一二,得益于我对架构本质的"瞎"捉摸,希望得到真正的建筑专家的指正,毕竟,我不是职业的建筑师,我只是一个普通的软件架构设计人而已.

另外,关于整体和局部的关系问题,正好前段整理了一篇帖子,在我的坛子上,给庆哥参考.
http://www.smarthings.net/bbs/viewtopic.php?t=37
帖子的名字叫"面向对象的’套箱结构’"

刘庆 20060531

非常赞同邱兄关于讨论问题的方法,抛出观点,围绕观点进行探讨,甚至争论,一直也是我期望能够在ttnn达到的效果。
 
这篇文章中,我的理解是将"架构"引到如何运用"力"上来了,从建筑领域中建筑师运用物理的力,到软件领域中架构师运用抽象的信息力。邱兄对于建筑的事情还是蛮在行的哦,我上篇文章中也是想引用建筑的例子来着,可惜,想来想去,确实对那个行当没有好的理解,只好作罢。还是说说软件行当里面的例子吧。
 
从"架构是用来整合资源的机制和结构",到"架构的本质是运用抽象的信息力",这两句话的意思应该是指同一个东西的,前者是谈作用,后者在方法。不知这样说对不对呢?在理解这两句话的时候,我也有所感觉。原来所提到的整体、部分,提到整体去掉物理的部分,其实还有后面"无形的东西"支撑着。如此看来,这无形的东西甚至就包含了"抽象的信息力",但这样说就太过于泛化。
 
而再想想,架构有一个特点,不论是动词或是名词,他都没有直接体现在最终的交付物上面。最后的交付物也就是"整体"。当架构是动词的时候,是指在构建这个整体的过程,当名词的时候,是一种机制和结构,也是用来支持这个"整体"的设计过程。即,架构是交付"整体"之前的活动(动词)或支撑(名词)。
 
在建筑领域的例子中,如何运用物理的力,这里的力是一种自然存在的,显然建筑的架构是运用这种自然,是人力的。而我又在想,如果同样想象软件领域中那个信息力,这个"信息力"也是自然存在的?而架构也是人力的吧?
 
不好意思,思维已经乱七八糟了。今天是端午节,到佛山,快下午六点,在移动大厅里面等着回去的车,外面正下着大雨。这里有个好处,在于可以无线上网,而且没有什么限制,好极了。我已经很久没有不受限制地上网了,便打开电脑,顺着邱兄的思路,也想想架构的事情。可写到此处,自己也不知道要表达什么东西。

Babituo 20060601

我推出架构的本质功效的定义,如果不引起争论,是我不期望的.我期望争论的反面观点是:架构的本质功效,不是整合资源,而是做别的什么用?或者,主要起整合资源作用的,不是架构,而是别的什么东西?

架构的有形无形我暂时还没有谈到,我的观点是:架构既有无形的部分(机制)又有有形的部分(结构和风格).

为了讨论方便起见,约定后面谈到"架构"一词,专指其名词含义.

"架构是用来整合资源的机制和结构",这句话既表达了架构的本质作用:整合资源.也表达了架构最主要的名词性解释:机制和结构.

"架构的本质是运用抽象的信息力",这句话表达了软件架构机制的本质:软件架构为了整合信息资源必须遵循的信息作用关系的一般规律.尤其表达,信息作用关系是可以和物理世界的力的作用关系相类比的观点.

架构不专限于交付物交付之前的起支撑、粘接、传导、约束等作用的物体,更主要的是,交付之后,这些物体以及它们起到的作用效果仍然是构成交付物的关键要素。“整合”不仅仅是一个过程,同时,还是一种功用,例如,“柱”的整合作用是它支撑了“梁”梁的整合作用是它支撑了墙和板,而墙和板的整合作用是它区隔了空间。只有在这样的整合作用下,砖,沙,石,钢精,水泥,木板等资源,才能组合成具有一定风格和功用的建筑,才能达到最终的目的:满足用户的需求。

我之所以突出架构的功用,是认为,只有突出功用,才能联系需求,而需求,不仅仅是一个具有功能和性能的交付物这么简单,还有凝聚在交付物上的经济价值,审美,文化,品位,风格,吉凶(心理暗示)作用等诸多的元素,这些元素聚集在交付物上,应用于特定的用户环境,才构成整体,这才是比较完整的需求。只有架构,才能帮助那些零散的资源,达到这样的整体效果,当然,好的架构,会得到好的整体效果,差的架构会得到甚至相反的效果。恶劣的组织甚至差过散兵游勇,就是这个道理。

因为在公式:整体 = 架构 +  部分之和中,架构(起到的功效)可能=0,>0或<0;

随着讨论的继续,我的话题会转向软件架构,并希望能最终谈到BI系统的架构,当然不是我一个人能做到的。但始终会贯穿一个观点:“整体= 架构 + 部分之和”,也就是:"架构是用来整合资源的机制和结构"。


刘庆 20060601

突出架构的功用!太好了,对此,我有话要说。
 
但不想继续谈的太虚了,因此,从追求本质中脱身而出。结合到具体的例子和环境当中,例如谈bi的架构。上个月花了很大的篇幅讨论了数据模型分层的问题,这应当是架构的一部分,其目的是为了区别对待数据,使数据处理过程清晰并使提取数据性能提高。
 
这是分成ODS、DW、Staging Area等层的目的,架构总得还有其他一些内容吧?例如数据质量如何管理?如何保证管理员能够了解数据的来龙去脉?如何让用户高性能访问数据?如何让用户作OLAP分析?如何让用户作即席查询的分析?如何提供报表?等等。这都是数据仓库架构师需要面临的问题吧。
 
因此,谈架构还得谈它所面临的需求。对于整个系统来说,它会面临最终用户的需求,架构的考虑也是满足这些需求,但又不是在具体的业务逻辑层面,而在在系统管理层面。如果将一个系统的用户分为业务角色和系统角色的话。
 
这两种角色,都会提出的功能性和非功能性需求。例如一个市场人员希望每天能够看到销售日报,并且能够钻取到每个地区或是每个产品线,这是一个功能性需求。当然还有非功能性的,例如要求在5秒之内能够看到结果。一个DBA需要能够分析用户访问日志,用来优化数据库设计,或者一个ETL管理员需要监控每日的ETL进程,一个质量管理员需要得到每日的数据质量报告。或是一些环境约束,存储只能是多少,操作系统是什么等等。
 
架构的需求就是来源于业务角色的非功能性需求,以及系统管理角色的需求。
 
因此,如果要去作一个架构,不妨去将这两类角色的需求作个列表。不同的需求当然会有不同的架构。例如在根本就没有OLAP需求的时候,何必再去考虑架构中如何实现OLAP呢?如果没有数据质量管理员的需求,恐怕也不会在架构中考虑这个问题了吧。如果还有其他的一些约束,例如存储暂时只能给出500G,一年以后才能给出3个T,那么还是先就着这一年的500G来设计数据仓库,那就得考虑,是否需要单独的ODS,DW的数据保留多久等等问题。而如果项目工期上面还有约束,例如要求在半年之内上线,那你可不就得考虑是使用EDW?还是短平快的数据集市架构?(此处我称作架构,但也有人成为方法论、方式等,看来确实是够滥用的。)
 
就算看看上面谈数据仓库架构的例子,是否符合这个"本质"定义呢?当然符合,就好像说"人是一种生物",或者说"人是一种原子、电子组成的电路体"。这种说法没什么意义,好像是在作魔鬼字典一样。如果要说得直观明了一点,可以谈"究竟为了什么目的"。
 
哦,我现在将"目的"这个词提的数量不少,内和外的区分也是用"目的"。这个目的本身也不是一个特别明确的词。其实,这里的目的,和前面曾经出现过的词,如需求、功用都有在说着差不多的意思。
 
如果拿到老庄那里,也就是他们说的"用"。一件物体是因为有"用",才被设计的。一种简洁的,恰到好处的满足了"用",就是一种好的设计。例如一柄螺丝刀,分成不同尺寸、不同长度、不同花型,有不同之"用"。也有那种多功能的,可以拆卸手柄的,但有没有发现那种多功能的,大多不是专业人士的选择。一项好的设计如果出现了多余的,就该去掉。所谓多余,并非完全没有用,只是用处不大,可以将它单独考虑。还有一种"天地设计论"不是说这个世界是被设计出来的吗,以前有个信基督的朋友经常念叨这个。看,这周围的一切运转的多美美妙、和谐,怎么出来的,上帝设计出来的。原来上帝是个最牛比的设计师啊。如果再看达尔文的进化论,物竞天泽,那些没有用的东西,不能适应环境的东西就会消灭。譬如人身上的尾锥骨,譬如阑尾,没用割掉也无所谓。
 
前段时间看到inmon推出的DW2.0中,提到将数据按照不同访问频度而分类,并会放在不同的物理位置,例如有的一年也只访问一次,可以放到归档区,有的天天被访问,就放到交互区等等。我认为这是一种不错的设计,应当也是上面 "用"的一种体现吧。
 
说到此处,发现自己话语种,"架构"一次渐渐被"设计"这个词替代。嗯,其实这个词的含义比架构更加广了吧。如果说"设计=整体-部分",说"设计是整合资源的机制和结构",似乎也是不错的。但设计这个词用的领域很多,广告设计、美容设计、资费设计,可那些场合,很少说架构的。如果一个美容店老板说"我给你作个美容架构",也挺恐怖。
 
回到软件领域,传统的软件工程里面是怎么说的?需求阶段、设计阶段,需求阶段确定的是"问题域",设计就是要给出解决问题域中问题的方法,当然也可以用机制和结构来形容。因此,当以往的讨论专注于,设计是什么的时候,也可以来关注另一方面,"如何才是好的设计"。我想不一定非得说清楚是什么的问题,才能作出好的设计。
 
在软件中的这种设计,我认为最终要的衡量标准就是是否合"用",也就是是否不多不少地符合需求。这点和艺术上的设计似乎有些区别,至少看起来是的。艺术领域,设计强调创新。当然如果去追求本质,也是一种"用",但这种"用"是一种快速消费的。例如设计一套时装,基本的"用"是可以蔽体,可现在这种"用"已经退化到另一种审美之"用"的后面,这衣服漂亮、酷、和别人不一样才是一种"用"。如此的"用",用了一边,再第二边,可能就大打折扣了。不是有人说,第一个将美女比作花的是天才,第二个是庸才,第三个是蠢材吗?恐怕也就是这个道理。
 
这一套拿到软件设计里面,倒不能成为标准。软件设计提倡复用,不过分追求标新立异。当然,这种复用大多停留在代码、模块,往上层一点,可能是设计思路本身(设计模式),甚至是分析思路(分析模式)。在一项软件设计里面,如果你用到了以往的代码,会认为是聪明之举,可以节省好多测试时间。如果你用到设计模式,会认为是个设计高手;如果用到分析模式,就被认为是个大师。这些都好像在"利旧",那里能够体现设计者的设计能力呢?也许这就是软件设计和艺术设计的不同吧。前者在从事一种工业活动,追求效率为先;后者是一种艺术活动,追究审美为先。但也不要忘了,即便在软件领域,也有人在设计那些模式哦,这样的人,比大师还要大师,算啥?就算是"老"师吧。

Babituo  20060602

如果我们用来指导设计的概念都是不清晰,甚至是混乱的,那么,我们的设计的成功率,就只能靠经验和运气了.

看来,庆哥还是没有理解到架构的有形部分,以至于可以把"设计"和"架构"的概念搞混淆."一纸设计"和"一体架构",是不可以相互取代的。我举这么多"柱啊,梁啊,板啊,墙啊"什么的例子,不要让我白费心思啊.

"架构的需求就是来源于业务角色的非功能性需求"这是官话,是没有错的,但我要问:
为什么呢?
对"非功能性需求"和"功能性需求"你又是如何界定的呢?
有没有什么功能性的需求,就是对架构提出的,必须用架构来满足的呢?

比如,我要一间30平方米的办公室的空间,公司需要一个200平方米的会议室的空间,
这是功能性需求,还是非功能性需求呢?.这明显是要用架构设计来满足的.

架构和需求到底是什么关系呢?

当然是解和问题的关系,笼统的一句"架构为满足非功能性需求而设计"显得非常含混,很虚.但如果说,"架构是为将零散的资源整合成为一个有用的整体而设计的",就显得明确了很多,实在了很多.庆哥为什么不对比这两个描述,回头再看看自己所谈的"实内容"呢?

需求是问题和机会,需求是目标,是想知道什么,想改变什么,想得到什么的渴望,但每个需求都不会自动满足,也不会唯一而纯正地得到,需求和不需求会同时到达,这种需求和那种需求会有关联和约束,这种需求满足多了,那种需求就可能满足得较少,甚至还会另外得到一些想“不得到”的结果(反需求).

所以,需求之间,需求和反需求之间具有结构关系.

满足某个功能性的需求的,可以是一个经过小规模整合的实体,但满足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功能性需求的时候,就要将哪些小实体当作资源,进行更大规模整合。再次提醒庆哥,"整合"不仅仅可以表达一种行为,一种设计概念,还有实施整合时所需要的实物,这些实物及其配置关系、与其他资源的配置关系,就是架构的有形部分.

所以,需求是综合性的,是有结构的,这种结构,不仅仅牵涉目标需求内部的权衡,还且还牵涉和影响到与目标反需求和目标外的需求和反需求的权衡.

需求靠整合资源来满足,我们在就要在设计和制造目标实体的时候,在真正进行资源整合的时候,充分的考虑对资源的合理使用,合理配置的问题,比如,设计三峡大坝的时候,就要考虑如何解决对生态平衡的破坏问题等,这些,就是架构设计和架构实施的内容.

因为需求有结构,所以满足需求的资源配置也必须有结构,而且二者必须匹配,这才是架构设计之所以存在的真实原因.

谈到架构师,实际上我们中大部分的架构师只是架构使用师(工程师),而非架构设计师.真正的架够设计师,就是那些设计广为流传的设计模式的大师们,由于我们中大多数人都还只是"架构使用人",偶尔出现一两个"架构设计人",大家都会不认识的.这很正常.

本来这次是可以谈点"实"的东西的,但我总是发现我们有太多的"虚失误",不解决"虚失误",难道可以根本解决"实错误"吗?这是个相当让我们困惑的问题.

刘庆 20060602

讨论越来越长,理解起来已经成为力气活了。为了便于讨论,我将上文邱兄的观点抽象一下,请看是不是对啊。
 
1、架构也包括有形的部分;

2、架构和需求的关系;
  2.1 需求之间是有结构关系的;
  2.2 需求的结构和资源的结构必须匹配,这才是架构的作用;
 
下面就上面几点谈谈自己的想法。
 
首先是架构也包括有形的部分,邱兄前天举出柱、墙等例子,我并没有将它们理解成是就是架构,以为说得是架构的功用。而对于架构,通过这次讨论,我越来越相信它是一种无形的,作为过程时,大部分是一种脑力劳动的。如果将"柱、墙"也当作是建筑架构的一部分,那么岂不是也和邱兄之前所言的,和"架构=整体-部分"之论断冲突吗?柱、墙如果属于架构的有形部分,那么它是否还属于整体的一部分呢?
 
当然,这种讨论有些流于扣字眼。因为文字的表达力是在有限,人的表达又更逊一筹。譬如说此处的柱子、墙,既可以理解成为是实际看得见摸的着的物体,也可以理解成为是建筑师脑海中可以承重的概念。我认为这种术语架构范畴的应当是后者,脑海中的概念,也就是无形的东西。
 
好了,第一个问题讲完。
 
第二个问题,之前我所说什么功能性需求之类,并非对架构作定义。原话是"架构的需求就是来源于业务角色的非功能性需求,以及系统管理角色的需求。",这是在说架构的目的从何而来,当然,所谓功能性和非功能性需求这两个概念本身是没有明确被定义的,因此,这句话就是模糊的。这句话只是加了两个限定词,一个是角色的分类,一个是需求的分类。
 
对于2.1这个说法,其实我不太理解所谓"结构"是什么,但我相信某个需求和另一个需求之间肯定存在某种关联和约束的。例如一个分析师需要查看一个多维cube,系统管理员需要监控系统使用状况,这两个需求之间当然有关联,分析师的行为要体现在管理员的监控界面上。约束也会有,这是一种更强的关联。譬如一位领导要在每天上班9:30之前看到昨天的销售报表,一位质量管理员需要在每天9:15确定数据质量是无误的,当出现质量问题,要考虑是否在9:30展示那些数据。这应该算是一种约束吧,但不知道是不是邱兄所说的。
 
如果这样理解,需求的结构,就可以认为是由若干不同的角色的子需求的汇总,这些需求之间存在关联、约束、包含,以及其他我暂时想不起来的关系,重要的是每个需求不是孤立的点,浮在半空。这样的理解对不对?如果是这样理解,我认同。
 
至于2.2点,既然需求有结构,资源也是有结构的。资源这个词是在太泛泛,要知道人是资源、时间是、金钱也是、原材料也是。因此我都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但如果放在软件领域,当架构一个系统时,这些资源应该是包括人、时间、代码、库、机器设备等等了。架构是为了让这些有结构的资源和有结构的需求合在一起,而且是那种像齿轮一样的紧密匹配。是这样理解的吗?如果是这样理解的,我也认同。
 
对于架构的功用,重在整合,我认为这种抽象的说法没法去争论,要不扣字面意思,要不就谈具体的例子。既然邱兄本来是要谈"实"的东西了,可对我的一番说辞又产生疑惑,认为要澄清这种"虚失误"。这点也是我和邱兄观点不大一样的地方,我认为这种"虚失误"总是存在的,能够有个基本的一致,就可以继续谈实的东西。从这段讨论来看,咱们应该没有本质的理解差异。

Babituo 20060602
本来我的公式是这样写的:整体=架构部分+其他部分之和,嫌罗索,结果引起理解偏差.后面怎么解释也扭不转了.先回这些,我们的理解还是存在关键性差异.

 

 
责编:姜玲
vsharing微信扫一扫实时了解行业动态
portalart微信扫一扫分享本文给好友

著作权声明:畅享网文章著作权分属畅享网、网友和合作伙伴,部分非原创文章作者信息可能有所缺失,如需补充或修改请与我们联系,工作人员会在1个工作日内配合处理。
畅享
首页
返回
顶部
×
    信息化规划
    IT总包
    供应商选型
    IT监理
    开发维护外包
    评估维权
客服电话
400-698-9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