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绩效管理的思考这两天探讨起绩效管理的话题,发现这个问题域还是非常模糊的,因此,试图在脑中整理出一个大概的绩效管理模型出来。 所谓绩效管理,就是对一系列指标的计划、实际值进行考评,这个考评是一个或若干个等级,能够引起对员工的奖惩行动。这个定义不能说准确,只能是自己目前的理解。 接下来再看,指标是什么,它是基于若干"度量"的计算,衡量企业中工作主体的工作绩效,这个工作主体可以是员工、项目团队、部门乃至整个企业等。这些度量主要包括工作时间,成本,效益,工作量(有些模糊,如零件个数、代码行数、发展客户数等),可见它们是一些原始的,未加工的"事实"数据,绩效指标就是在他们基础上计算得来的。 对于某项指标、其依赖的度量,都有计划值和实际值。计划值是在工作之前,根据工作主体能力、历史记录产生的值,这里面就涉及到一个planning问题,财务计划,销售预测等,都不是凭空一个想法,是多少就得到的,而是有一定的方法,保证其可行性。而且,要得到计划的指标值,也是得先有计划的度量值,因此,一般来说,前线的销售预测往往作为最基本的度量,之后,提交给生产、财务部门,产生更进一步的产量、财务计划。 可以看到,计划和实际值之间的比较是衡量绩效最基本的方法。你定了什么目标,结果完成如何,就是对你奖惩的依据。当然,这个目标并不是完全又你自己定,是在一定客观数据基础上,并且有市场发展总体要求的情况下作出的,因此刚刚萌生一个念头——计划制定者会故意降低自己的目标。其实在可能的情况下,他们肯定会这样去做,如果完全凭借主观预测,几乎会是这样的结果,因此通常是不完全由他说了算,还得有客观的数据,例如去年同期的指标值、本年度的指标趋势、对应的标竿指标值等。 因此,我想是否应该还有一个岗位的主体,对这个主体同样有一些指标。例如项目经理,背负了一些管理指标,项目进度、成本超支、人员方面的、客户满意度等,但这看起来却和"项目"这个主体又是重叠的。这是模糊的地方,没搞明白。 最终,形成这样一个模型,基本概念包括"度量、指标、考核主体、计划值、实际值"。 我认为,计划值和实际值对比只是一种。应该还有同期比,即看个体的发展;还有同业比,跟其它同级实体或同行业实体相比(获得排名信息)。 绩效管理模型,或者绩效管理体系,应该不止是指标体系,还应该有职责制度、管理及执行流程等。 还是觉得同期比、标竿指标比和计划、实际值比不是同一层面的。
责编:姜玲 微信扫一扫实时了解行业动态 微信扫一扫分享本文给好友 著作权声明:畅享网文章著作权分属畅享网、网友和合作伙伴,部分非原创文章作者信息可能有所缺失,如需补充或修改请与我们联系,工作人员会在1个工作日内配合处理。 |
热门博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