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错的文章,道出了企业存在的某些问题。 (德雅科技HOLA-深圳销售johnson)
永远不会有包治百病的良药,这个案例在我看来并不是在知识管理上出现了问题
产品的外形,厚薄程度是设计产品的一个关键因素,在于客户沟通中应该会多次谈及,奇怪的是在这个案例里居然没有
值得不读的好文章!特别是对于准备或正在实施知识管理的企业!
挺喜欢王老师这句话“象研究体力工人一样,来研究白领的知识管理”
我们最终的目标是让“死水”变成“活水”。让“活水”旁边的植物、动物可以使用“活水”。从而解决各自的需求。从而保证“活水”被很好的应用。
AMT咨询在某食品企业的做法是,把一些字段做成“客户沟通记录单”必填字段,在“客户拜访流程”中进行面向多个相关部门的定向传递。
当然,以上做法依托了源天软件的VELCRO作为IT平台。知识管理要成为氛围,不仅靠IT,高层一把手本身是否重视?企业文化活动中除了拔河比赛是否还有和知识共享有关的奖励?这些都必要。
我不由想起70年前。美国的泰勒的追随者继续做动作分析的年代。为了提高搬砖工人的效率,他们把搬砖分解为18个动作,18个动作又分为5类:“只用手指的”、。。。“用到全身的”。怎么提高效率?方法就显然了。 --不是靠搬砖工人的自觉优化。
因此,KM在中国企业要发展,也需要KM推动者有这种精神:把一个流程中到底用到哪些知识、这些知识的获取与传递分为多少个动作、这些动作可以和哪些表单和企业文化细节结合。
象研究体力工人一样,来研究白领的知识管理。
从社会层面讲,当整个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对知识嗤之以鼻的时候,知识的力量再强也成不了活水,当拥有资本的人充斥着社会的上流阶层,当知识分子沦为三教九流的时候,知识不成为祸水就已经不错了。
从国家的层面讲,对知识的重视仅仅停留在“百年大计,以人为本”“科技兴国”的口号层面上,仅仅只是不断的扩大招生规模,而不着重培养真正的人才,和对人才的有效利用上下功夫,又岂能保障知识价值的有效发挥呢?
从企业层面讲,决策人的经营管理意识、对知识的态度和看法,就直接决定了该企业对知识的重视程度。当知识和人才不被这样的企业认可时,怎么会可能成为活水呢?
从个人的层面讲,很多时候为谋得“一簞食、一瓢羹”而不得不在权势面前低头哈腰,他又怎么敢拿知识去和老板叫板呢?
当然,我们也不能否定那些为国家兴旺和百年大计而默默无闻辛勤耕耘的人们,人民会在心理牢记这些人,历史会记载这些人的功绩。我们也不能否认那些远见卓识的企业家们,他们企业的成功是对他们的最好回报,书上写,电视上播的,人们口碑传播的也正是这些人。
知识管理这四个词,核心在于将知识有不可控变为可管理。
知识管理也是一种行为模式的转换,将无意识的知识沉淀、分享、提炼、升华创新变为有意识的知识沉淀、分享、提炼、升华创新,这个转变过程除了坚持不懈的文化创造之外,通过流程、制度、激励考评进行强制性的实施显的尤为重要。
知识如何成为活水,的确是值得好好探讨的问题。
IT系统只能是个工具,相关的行政制度和奖励措施是保证知识能够成为活水的必要条件,只有当知识管理融入到员工的日常工作中,并借助管理手段使之形成习惯,知识才能真正的发挥作用。
确实是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等待续篇. 是KM推动者积极性下降? 还是相关制度的执行不力? 是激励不到位? 还是失去了管理层的注意力?
声明:在本网的文章页面上进行跟帖或发表言论者,均为网友言论,不代表畅享网观点。
微博/专家库/问题库/维基/文库/虚拟团队/博客
2013-2014年,资本市场已经开始在企业级移动应用市场发力;BAT纷纷进入,不断拉低移动应用门槛;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对传统企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传统企业已经意识到移动互..
拨打400-698-9918
立刻联系您身边的IT顾问,获得专业梳理(节假日不休)